台北賓館舊名台灣總督官邸 座落地點本來是陳林姓宗祠
日治時代拆除陳林宗祠建台灣總督官邸
由當時總督府營繕課長福田東吾交辦宮尾麟及野村一郎設計
建築物座北朝南 結構為磚石造設計 屋頂為木製屋架 1901年完工
十年後因木製屋頂腐壞及二 三樓須增建部份空間
1911年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及技手八板志賀助開始改建設計
至1913年施工完成 該時期改建後的官邸稱之為第二代總督官邸
改建前的官邸稱為第一代總督官邸
正立面
東向立面
北向立面的突出半圓型露台
森山松之助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後引進西方建築樣式影響
在台北賓館設計加有馬薩式斜頂
希臘山牆
羅馬柱式
和精緻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牆面雕飾如葉捲飾 勳章飾
第二代總督官邸建築物平面及主結構不變
但屋頂木屋架換成鋼骨構造上引進鋼筋混凝土技術
解決大跨距空間的問題 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現今由外交部管理使用 2002年再度大修
於2006年5月竣工 2006年7月首次對民眾開放
今年全國古蹟日第二天9/18也開放參觀
當日上午來到這裏仔細欣賞這棟華麗的古蹟
台北賓館四周圍牆本來並不高 台灣光復後1957年曾修建圍牆
現今圍牆高約3公尺 若走在賓館四周人行道 不易發覺有這棟美麗的官邸
台北賓館在南向正立面的山牆中央位置有總督府的「台」字標記
台北賓館的原屋頂材料主要有兩種 一種為石板瓦屋面
另一種為銅板瓦屋面 銅板屋面包覆在曲線接縫
乃利用金屬的延展性 使屋面頂的外形多變
現今像是仿製的鋼板屋面 下方半圓型一片片的堆疊形狀瓦片稱為魚鱗瓦
比對第一代總督官邸舊照片發現 第二代總督官邸屋面樣式改變
正面中央原為簡單的梯型斜屋頂 改換成複雜曲線的法國馬薩式屋頂
二樓陽台的外柱從單柱變成雙圓柱
這些圓柱柱頂有渦捲飾
柱式可歸類為愛奧尼亞式 其他類柱式如附圖示
正面左端部角樓圓頂增設牛眼窗
屋頂老虎窗加大
(老虎窗的典故在我的另一篇監察院國定古蹟寫過)
正面東翼三樓原為八角型迴廊陽臺
1912年改建拆除南北各三面陽台拱牆
改為四方型房間加南北側露台及花架 四方型房間的屋頂改成高聳的弧型尖頂
露台與陽台是建築專有名詞 區別在於露台無頂蓋 可以凍露水(台語)
陽台有遮頂蓋可避直下的雨 可享受斜射的陽光
以台北賓館為例 二樓外側迴廊是陽台
正立面最右側的三樓平台空間無頂蓋之處是露台
一樓北側迴廊拱牆
北邊外廊道地面有百年歷史的拼花磁磚
從舊照片發現 在1901年完工的第一代官邸建築
此處原為八角樓頂樓三面陽台拱牆
1913年間改建拆除三面陽台拱牆 改為無頂蓋的露台與花架
這花架可能是設計做為種植爬藤類 如紫藤或葫蘆的植物
夏天晚上台灣總督可在棚下乘涼泡茶 眺望台北夜景
哈哈 這是我憑空的想像 當天三樓沒開放 不能上去尋找蛛絲馬跡
台北賓館修復之後 現在是臺灣最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古蹟
PS舊照片翻拍自西洋藝術史 台灣建築史及台灣近代建築(李乾朗著)三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