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桂林之旅導遊是一位來自黑龍江省美媚
她是到桂林讀觀光科系的大學實習生孟小姐
我們這一團共有9人
成員分別來自 甘肅 浙江 安徽 台灣
嫻熟熱忱的孟導遊引領我們暢遊石灰岩特殊景觀
因為是隨團旅遊 我們沒有攜帶相機腳架
外子隨手拍到最喜歡的照片是第一張
蘆笛岩
蘆笛岩位於桃花江畔 由馬蹄形的甬道貫串大岩及蘆笛二岩而成
洞窟深達240公尺 其下有一股明澈的地下水流
岩洞內寧靜的地下水池宛如明鏡 映照出水面上的山壁奇石
幾天後發現照片上有一位正在賞景紮馬尾髮型的女孩
洞景女孩及其倒影有如剪紙藝術 分界線就在照片中央
蘆笛岩地下水池邊有禁止入內的警示燈 大慨是要提醒遊客不要踩破天然鏡吧
疊綵山
於山上眺望桂林市區及灕江風景
當時下著小雨以致天空有些朦朧
銀子岩同樣也是喀斯特地形的岩溶景觀
岩洞裏也有解說員詳細介紹著奇形怪狀鐘乳石的象形名稱
如石梁飛瀑 圓頂寶帳
但是這些命名並不能滿足我們對世界地質奇觀形成原因的好奇
一年前購買了NHK地球奇觀VCD 觀賞後終於能更清楚原因
桂林特殊的石灰岩區其範圍 由北至南約100公里 寬約2至30公里
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20萬倍
地球上二氧化碳轉變成石灰岩的歷史回溯到31億年前
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
它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是大自然儲存二氧化碳的所在
桂林石灰岩地質研究所人員
在桂林外圍殘存的珊瑚礁中 找到海相生物的化石 如層孔蟲 珊瑚化石
足以證明桂林地區以前曾是一片廣大的熱帶海洋
附近的石灰岩是海洋生物活動結果所造成的
就如澳洲大堡礁的形成
有些海洋生物能吸取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來製造甲殼
生物死後殘骸就堆積成海底岩石的一部份(石灰岩)
約在4億年前 桂林地區原是位於熱帶海洋 海相生物在海底建造厚層石灰岩
後來這海洋逐漸上升 變成遠離大海的陸地
接著雨水開始侵蝕岩層 因為桂林位於熱帶 雨水和土壤混合後
因高溫高濕度含酸量也高 快速的溶蝕石灰岩
滲透岩石的水將裂隙擴大為地下洞穴 再逐漸形成地下河
經年累月的水侵蝕
在200萬年以前造成桂林的尖峰和位於崎嶇山峰底下的洞穴
象鼻山顯示以往原本的地下水位 因為石灰岩受到侵蝕 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河流經過的洞穴高離水面
巨大的鐘乳石柱則是因為水溶解岩壁 垂流的水在岩洞頂往下滴
水中石灰質逐漸在此處往下沉積形成鐘乳石
滴到岩洞地面的水中石灰質在地上往上堆疊形成圓椎狀石筍
每年約只成長1至2公厘 經過好幾十萬年上下連接成柱
以上照片分別為鐘乳石形成初期 中期 晚期之實例
在桂林山峰之下 雨水自地表流下匯集到地下河流
水流大量溶解其中的石灰質
溶解所釋出的二氧化碳經由漓江河水又回歸到大海
到海中又將讓生物吞食而造成礁 從大氣到大海 從海到岩石
又從岩石回歸到大海 這也是地球上循環二氧化碳的方式之一
ㄏㄚ ㄏㄚ 終於完成這篇文章 阿蓮打字非常龜速
但一邊輸入順便了解外子寫的這篇有關地球科學知識之內容 真是獲益匪淺
閱讀相關之文章